近日,万雪琴教授团队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分子系统发育和进化,最新IF=4.1)在线发表了题为《A model of hybrid speciation process drawn from three new poplar species originating from distant hybridization between sections》(基于三个杨属新种的杂交物种形成过程模型)的研究论文。该论文以博士研究生时羽杰为第一作者,博士后黄金亮为共同第一作者,万雪琴教授为通讯作者,8040威尼斯和台州学院为共同完成单位。
该论文首次发表了两个杨属新物种:布托杨和大风杨,并证明它们和贡嘎杨都起源于大叶杨组和青杨组物种间的杂交。这是在世界范围内首次确认这两组间杂交物种的存在。其中布托杨起源于川杨与椅杨的自然杂交,在凉山州的布托县和昭觉县有人工种植。大风杨起源于川杨和大叶杨的自然杂交,目前仅在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和康定有发现。贡嘎杨是我国著名分类学家赵能等在上世纪90年代发现的一新种,但其分类学地位没有得到1999年出版的Flora of China的认可。本项研究证明了它起源于大叶杨和青杨的自然杂交。起源和分类地位的确立,为这三个物种的科学研究和保护利用奠定了分类学基础。
该项研究还进一步提出一个通用“杂交物种形成过程模型”。与已有模型不同的是,该模型指出:杂交种与祖先物种(或称亲本物种)间产生生殖隔离,并不是杂交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杂交物种形成事件除了产生一个新物种外,还必然导致祖先物种从杂交群落中消失。该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一些重要的进化生物学问题,如为什么核质冲突普遍存在于生物界,为什么在杂交物种的分布范围内都没有它们祖先物种的分布。它的提出,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地球上物种多样化的来源和古老物种的灭绝。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870645)和四川省育种攻关项目(2021YFYZ0032)的资助。